那些年,我們一起在清華的日子_作者:陳子綱 (NE73)
1969年大專聯招放榜,一群來自各地的莘莘學子,四個系共169人(圖1),就註定要在水木清華共度四個寒暑。當時聯招是先填志願再考試分發,本班大多是前四志願錄取,也有不少是第一或第二志願進入本系,可見當時核工系是多麼地令年輕學子嚮往啊!
報到當天在新竹火車站前集合,有學校租借的軍車,沿著光復路一路顛簸,戴我們進入校區,當時校門仍是十分古樸,只見幾棟系館散佈大草坪四週,再經一大片樹林,終於抵達宿舍區,第一次看到「清齋」招牌,心中一驚,難不成高中和尚學校剛畢業,又要清心寡欲、吃齋修行四載? 現在回首望去,清華是人生重要的轉捩點,甘苦參半,點滴在心頭……
初來乍到,本系學長安排迎新會,新生還要粉墨登場表演鬥牛與功夫武術;學校也舉辦迎新園遊會(圖2),藉以化解陌生環境的不安。接著新生訓練,雖然當天就有人敢翹課,但大部分人都規規矩矩地點頭聽訓:校史介紹、校訓說明、校歌教唱,再來就是由洪訓導長帶領大家喊「清華校呼」了,第一次聽聞校呼,感受訓導長的熱情,才知這是本校獨有的精神標誌,如今連大陸清華也已失傳了!
正式開學後,捧著厚厚原文書走在校園裡,頗有初為大學生的架式;但隨之而來的課業壓力,就讓大家喘不過氣來,只能在宿舍與圖書館間做簡諧運動;尤其是普通物理,李教授考題艱深,每次考試成績都需以得分開根號乘以十計算,重挫了大家的銳氣,成了大家揮之不去的夢魘,自信心多年後才得以恢復。
當年交通不便返鄉不易,假日大多留在學校,那時清華夜市尚未成形,學校只有一個大餐廳(現在的清華小吃部),吃膩了怎麼辦,只好到光復路邊幾家飲食店打牙祭:梅園烤鴨、紹子麵店、餃子大王、大滷麵、陽春麵、月見冰、燒餅豆漿…都是我們流連的場所;甚至遠赴新竹大河溝旁(現在親水公園)的臨時攤販,品嘗沙茶牛肉炒麵的美味,還有到城隍廟邊的夜市,大啖遠近馳名的新竹肉圓和潤餅,痛痛快快地祭祭自己的五臟廟。
建校初期學校運動設施不多,但在清華體壇傳奇張齡佳教授的帶領下,大一體育課要考測仰臥起坐、立定跳遠、單槓、雙槓、雙環、壘球擲遠、游泳…(圖3)等;每天一大早,還要到大草坪集合點名、做體操、繞圈跑操場,頂著延續清華優良傳統的大帽子,大夥兒也只有天天睡眼惺忪地自強不息了。大三起體育分組上課,多人參加柔道課程,捉對練習互有勝負;畢業四十年再聚,有人仍記得當年將對手過肩摔的瞬間快感,可惜對手早已忘記,無法對證。
記得當時校內運動會在小操場舉行,我身高體瘦被派去跳高,但只會剪式早早就被淘汰;大隊接力被學長猛追,心一急還摔了一大跤;有人四百公尺接力,卻找不到最後一棒接手,只好連跑二百公尺。倒是班級拔河賽本班成績還不錯,連續三年都能爭個冠亞軍(圖4)。班際手球賽,騰空躍起停格射球的一幕,仍深烙心中;本班大二在成功湖舉辦划船比賽,兩人一組繞湖一週,有人划著「老馬」也能僥倖奪冠(圖5);當時全民瘋少棒,本班棒球隊也屢有斬獲,更有人被拔擢為校隊,代表學校參加聯賽(圖6);每年的梅竹籃球賽鐵定瘋狂,小小體育館(現羽球館)擠滿學生,為本班校隊中鋒加油(圖7),雖無海報標語,但某女生聲高八度音色突出,頗能帶動現場氣氛,可是餘音繞樑的真實版,至今難忘。
除了讀書運動外,其他娛樂也絕不能少;當年學生活動中心只有電視機與撞球檯,成功湖有小船租借,可穿梭於湖面蓮花間(圖8),但更多體力如何排解:有人積極參加救國團活動,金門戰鬥營澎湖戰鬥營無役不與(圖9);有人參加登山社,登頂過玉山與大霸尖山(圖10);有人籌組熱門樂團,校內校外參加表演(圖11);有人熱衷聯誼舞會,恰恰吉魯巴樣樣精通;有人著迷武俠小說,古龍臥龍生武功祕笈倒背如流;有人特到關西摸骨,預知可得博士且有美女相伴,是否靈驗又有誰知;當時新竹市只有國民、華揚兩家大型電影院與中央小型電影院,也是大家偶而結伴觀賞的去處。(圖12)
當年暑假期間可續留宿舍,有人是不想回家受約束,有人是參加老師的研究計畫,有人爭取暑期工讀練習獨立,有人是為準備GRE托福考試…。沒有課業壓力,一切就輕鬆了:某日中午,瞥見清齋門前一群雞,有人提議何不抓隻雞打牙祭? 於是大夥兒擺出陣勢左右包抄,有人拿著紙箱在後頭追,當然不成功,有人丟石頭,卻準頭不夠;只有某人從小練過,拿起石頭朝30米外樹叢丟去,只見母雞應聲倒地,拿到宿舍去毛清洗切塊,滾水一煮倒也美味。只是四十年後,大家都覺得年少輕狂不值得模仿。
那時候,為「端正善良風氣」,並防西方嬉皮風東漸,各地警察局在路邊巡檢取締長髮族,本班有人於耶誕通宵達旦後,在台北延平路口,不幸被少年隊請上麵包車與其他受難者遊街、寫悔過書後悽慘落髮;有人正在聯誼舞會婆娑起舞,遇到警察臨檢,嚇得越窗而逃;也有人在新竹市區,被警察攔檢落髮,回校遇到洪訓導長,聽完原委,訓導長說:「以後遇到這種情形,你就跑給警察追,跑進校園就沒事了,管區警員是不能進大學校園的」! 可見學校也很開明站在我們這一邊。
想當年大專聯招統計工作,係依原始報名表紙本,人工轉抄後交電腦處理(圖13);本班承接該工作,趁便可看到考生照片與地址,其中某考生係清秀佳人迷倒眾生,本班某帥哥鼓起勇氣聯絡交往後終成眷屬,成就一樁美事;當時統計工作酬勞,集中做為環島畢業旅行基金,也算是一舉數得。
隨著年級漸長,課業已得心應手、個性也漸成熟。四年同寢室袒裎相見之餘,更培養出革命感情,這是清華四年最大的收穫;當然本班兩位女生也與我們精神同在,與外校聯誼時,雖不方便找她們,但考試前夕或繳作業前,一定會記起她們,常派人前往靜齋取經參考。畢業環島旅行與女校合辦,也不方便找她們,台北畢業舞會總得特別禮貌邀約(圖14),其中一人單刀赴會,卻又不忍打攪大夥跳舞興致,只得悵然離去,就此揮別了四年的青澀清華歲月。
另外值得特書的是73級傳說中的「結婚金盃」(圖15)。話說當年有人剛畢業就要結婚,大家阮囊羞澀,無法合贈貴重禮品,瞥見宿舍角落有個獎盃,想想頒個冠軍盃也頗合宜;於是重新整理改刻「情誼恆馨」與佳偶姓名,放在禮堂正中央,金光閃閃吸引所有賓客眼光,新郎新娘敬酒時,更斟滿兩瓶啤酒輪流舉盃祝賀,此時主婚人大驚、紛紛上前擋酒,笑鬧成一團,為婚禮留下難忘回憶。以後傳承為本班同學婚禮的重要儀式,如今金盃上刻滿了佳偶姓名,成為見證堅貞愛情的精神圖騰。
清華別後,同窗們雖常魚雁往返,也趁海外同窗回國時碰面小聚,但畢竟是小規模活動(圖16、17), 2013年盛逢畢業四十值年校慶,大家相約於台北聚會,當天28位同窗攜眷參加(圖18),可謂盛況空前;久別重逢,大家難掩興奮心情,緊握對方爭相問候,雖身材微變、白髮略增,但仍保有當年的神韻風采。當天每人上台分享人生際遇,泛黃的懷舊照片回憶起青春的快樂時光,大家感嘆髮際線的變化:That reminds me how black my hair looks like!最經典的是某人驚嘆:Now, I remembered that I once had hair, too!
歡樂時光總是過得特別快,當晚許多同窗還要趕回新竹,除了再次住宿清齋,以重溫學生時代舊夢;隔天校慶典禮之後,更要重遊花東畢業旅行路線(圖19),順便替核三、核四廠的同窗們打氣。大家只得依依不捨地唱著清華校歌,並在「Ri-Ri-Ri! Rah-Rah-Rah!清華!清華!清華! Rah-Rah-Rah!」與「嘶……砰!趴!清華!清華!清華!」的校呼聲中,暫時畫下完美句點;期待下一個十年的來臨,屆時再把酒共歡,再敘此刻未竟的離情。
圖1 |
1973級大專聯考榜單 清華只錄取 核/數/物/化 四個系,共169人,核工系在全國工程科系排名第四 |
圖2 |
1973級迎新園遊會 迎新園遊會在成功湖畔舉行,各社團設有攤位,憑遊園券闖關 |
圖3 |
NE73露天舊游泳池 原址位於現在的體育館,設有高底跳水板,該處水深約3公尺 |
圖4 |
NE73校慶班際拔河賽 團結力量大,泛黃照片背面居然留有名次記錄,否則早就忘了此輝煌成績 |
圖5 |
NE73成功湖划船比賽 大二舉行划船比賽,由 [老馬] 奪冠,任富勇老師(後曾任新竹市長)頒獎 |
圖6 |
NE73棒球隊成員 當時比賽屢有斬獲,其中蕭賢仁(後右四)是校隊成員,曾到台北參加大專聯賽 |
圖7 |
NE73籃球健將們 當年籃球健將共七名,四十年後再聚,連連看誰是誰,梅竹賽中鋒(魏永誠)又是誰 |
圖8 |
NE73撞球票劵與划船劵 撞球檯是課餘的重要消遣去處,租船每小時八元,穿梭湖面蓮花間頗為悠閒 |
圖9 |
NE73救國團活動 當年熱衷參加救國團活動,金門戰鬥營最為搶手,必須提早排隊報名 |
圖10 |
NE73大霸尖山登頂 系辦蔣玲英同往,遠處左是大霸尖山、右是小霸尖山,現已封頂,無緣再登峰 |
圖11 |
NE73迴聲社表演 本班三位主力:朱振亞(主唱)、高頂嗣(吉他手)、潘裕星(鼓手),經常對外表演 |
圖12 |
NE73新竹市電影院 左為國民戲院外觀,右為華揚戲院的電影本事,當時重要消遣去處 |
圖13 |
NE73大專聯招統計工作 當時聯招係手寫報名表,故須先抄出相關資料,再人工鍵入電腦統計 |
圖14 |
NE73畢業舞會 當年大學生流行自辦舞會,此為大學最後一次,故特印邀請函進行邀約 |
圖15 |
NE73結婚金盃「情誼恆馨」 可盛兩瓶啤酒,由新郎新娘邀來賓共飲,盃座已刻滿佳偶姓名與結婚日期 |
圖16 |
NE73畢業十週年合影 畢業十週年,攜家帶眷回母校相聚,在成功湖畔合影紀念 |
圖17 |
NE73畢業三十值年合影 畢業三十值年返校,參加校慶典禮後,與翁寶山老師合影留念 |
圖18 |
NE73畢業四十值年合影
|
圖19 |
NE73畢業四十年重遊花東 畢業四十值年校慶後,同窗與眷屬一行29人,重遊花東畢業旅行路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