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 城 歲 月_作者:吳家忻(NE73) - 國立清華大學工程與系統科學系
跳到主要內容區
國立清華大學工程與系統科學系

風 城 歲 月_作者:吳家忻(NE73)

就讀清華,是仰慕她的理工盛名,也是為了那滿滿的青蔥碧綠。在東北角長大的我,初高中六年求學均住宿學校,有好姐妹相伴,從不覺得日子寂寞難熬;以致於填志願時,輕忽了理工系男女人數嚴重失衡的社會問題,當時民風未開、男女有別,年方半大不小的男女同學們,甫自修道院式的高中校園出來,雖是躊躇滿志,卻仍生澀地摸索如何與異性相處的入門之道,談不上彼此生活的互相關心扶持,更別提人生點滴精萃的分享。清齋與靜齋相隔甚遠,男女同學們活在各自的小世界裡,又如何能夠水乳交融,甚至成立共榮生活圈呢?

新鮮人的一年,還真過得戰戰兢兢,那時女生本來就少,我們那屆更是屈指可數(圖1),報到沒多久,就成為好事學長們的關注對象:誰每餐吃一大碗白飯、誰有幾套洋裝、誰為誰剪了短髮、誰又和誰看了場電影…,芝麻綠豆小事,弄得人人如履薄冰膽顫心驚。幾位前輩稍微先進一點兒,就惹得滿城風雨、議論紛紛,吃了幾回悶虧就學乖了,下課後便一頭鑽進宿舍或圖書館,免得惹人閒言閒語,畢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呀!

新竹風大早已遠近馳名,入駐清華,才終於體會夏丏尊先生所刻畫那種「松濤如吼,霜月當窗」寒澈心扉的蕭瑟情懷;從沒想過除了颱風天,竟然還有風大到沒法撐傘的季節;大一沒多久,就猛不期然遇到新竹有名的「九降風」,那風,沒日沒夜、沒完沒了地吹,頗有「老殘遊記」那種「地裂北風號」的氣度。夜深時分,風從窗櫞縫隙硬是擠入靜齋簡樸的寢室;可憐我那早已凍僵的雙手,仍賭氣不肯認輸地翻查那永無止盡的英漢字典。那呼呼低吼的風聲,似乎嘲笑著我那緊鎖的雙眉,只為了那翻讀再三,依舊苦思不解的物理課文與習題。

對於錄取後才苦練自行車有成的我,逆風行車是件不小的苦差事;迎著風,雖是咬牙切齒,弓腰屈身,車速減掉風速之後,得到的硬是一幅慢動作的影像。這時候,小學的流水問題及和差算法,就一一重新親身驗證了一回。

最悲慘的一次,倒不是颳大風時節;話說那天毛毛細雨,中午下課,頂著不算大的風,匆匆往大餐廳騎去;一路上人車川流不息,好不熱鬧。正小心翼翼往車縫裡鑽的當兒,一陣風起,這下可慘了,當時身穿正流行的一片裙,被風一吹整片揚起,眼睜睜就要走光了。情急之下,不自覺抽手壓裙擺,萬萬沒想到,這下不就成了「單放手」特技?可憐我新手上路,那經得起這番折騰,車子東歪西扭就往路邊斜斜衝去。當年百齡堂與大餐廳間,有一片半人高的樹籬,旁邊草坪多處窪地,遇雨就污水淤積泥濘不堪。往後的情節,就不再多敘述了,實在不足為外人道也!

對九降風最沒齒難忘的,就是在大操場上體育課吧!那時體育館尚在興建,每週體育課就在梅園邊的大操場上舉行,當時梅園空曠,大操場的風顯得更大更急。當年體育課是男女分開上的,我們這屆女生人數原本就不多,連排球課分兩邊對抗都賽不成;偌大個操場上,幾個孤零零的女娃兒,往往就湊和著操場邊上站著,一副潰不成軍的氣象。

每到九月份竹風吹起時,那就更是連站都站不住了,整個人被風吹著跑、東倒西歪。遇到百公尺跑步測驗時,要是碰上了逆向陣風,就只有原地踏步的份了。那時候,頂著風,站在空曠的大操場上,心頭還惦記著接下來幾天一連串的期中考還沒有準備齊全,口中不期然喃喃地唸著:「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呀!」

其實風城的日子,也不全然是那般肅殺淒涼。和風送暖時,太陽懶洋洋地灑落在靜齋天井中,那份寧靜,那種安祥,彷彿時光就此凝結,地球肅然靜止,也彷彿可以將青春永遠留存。有時和二三好友,結伴騎車出校逛水果小食攤,微風拂面,好一幅浪漫活潑的青春年華。

當年「觀瀾社」是學校重要學生社團,由文采飛揚意氣風發的學長組成,也多是清華雙週刊的重量級角色。還記得室友趙蓮菊曾在清華雙週刊發表散文「年青人,年輕人」,敘述當時年少強說愁的初熟時光,當時對她的文采佩服得無以復加,而自己光是應付功課和考試,就已焦頭爛額自顧不暇,哪有時間和精力去舞文弄墨針砭時事?不過也因此深切自省與啟發,深深覺得一個理工人,一定要充實人文素養、保持對關懷弱勢的同理心,不可與社會大眾脫節,否則就會落得賺了全世界,卻迷失了自我的悲哀下場。或許這就是清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精神之真正所在吧!

心隨念轉,黑白也會變彩色,大二下竟然有了意想不到的轉機,結束了我那在教室、圖書館、和宿舍之間永無止盡的簡諧運動般的規律生活。有人結伴而行,新竹的九降風,也似乎不那麼冷峻尖峭了;有人可以發發牢騷,課業雖然依舊繁重,總也能如倒吃甘蔗,甘之如飴;天氣晴和時,新竹城外的田野間,是騎自行車最好的兜風所在;城隍廟的野食小吃,南寮海邊的沙灘海風,光復路大下坡乘風直下的豪情萬丈……,我何其有幸在清華校園遇到一位亦師亦友相輔相容,可以被呵護珍惜攜手偕老的終身伴侶;大學生活也可以是如此地多采多姿而又充滿趣味啊!

就這樣,在風城度過了我人生中變化最大,也是收穫最多的四年。轉瞬間,就要驪歌輕揚了。雖無緣參加班上的畢業旅行,但在臺北舉辦的班級畢業舞會,我沒多加考慮就決定隻身赴約,想要給自己的大學生涯劃下一個完美句點。

還記得舞會是在中山北路的一間洋味十足西餐廳舉行,舞會現場只見五彩燈光忽明忽滅,平添浪漫氣氛,座椅是傳統式的靠背椅,雙雙對對圍坐著喁喁交談。我到得不算早,由於是無伴出席,很擔心會落單用餐,心中非常忐忑不安,甚至後悔早先的誤判情勢莽撞決定,如今落得個格格不入尷尬萬分;還好有些同學察覺到我的神色不安,體貼地坐下陪同進餐;我心中更是一緊,這下可害他們無法與漂亮舞伴搭訕,愈加覺得自己不識時宜,一時間真是手足失措,差點就要無地自容了。

匆匆用畢晚餐,還不待舞會開始,我已起身告辭,迫不及待地跨出了西餐廳,站定深深吸了口氣,這時才回過神來。沒走幾步已到了十字路口,站在街角的紅綠燈前,心中突然掀起一陣莫名的惆悵與失落:四年來這麼一段可貴的「偶然」,竟然錯失了在彼此的心湖中,投下值得懷念的雲影契機。到頭來,竟落得個「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的遺憾句點!

突然間,我有著一股衝動,很想面對著這幫四年同進同出同學們大聲地說:「我也真想和你們一同喧嘩歡笑、推推撞撞;我也真想和你們有著手足般的情誼,同出同進;我也真想在你們的大學生涯的回憶中,佔有珍貴難忘的一頁」。如果大學的四年光陰,能夠重來,又該是怎樣的局面呢?

街角的紅綠燈在模糊的視線中轉綠了,我步上過街的斑馬線,明天的我,即將展開我初出校門、踏入職場生涯的第一天。我那青澀的風城歲月,終究是隨風而去了!

離開了風城,大家各奔前程,要想重返過去時光,有如張愛玲「半生緣」所說的:「我們回不去了」;雖身為職業婦女,日子還是在柴米油鹽、持家育兒中度過,同學間的情誼也就越來越難維持了。

沒想到畢業四十年校慶前夕,接到班上要返台團聚的邀約;剎時之間,那些遙遠青春歲月的記憶,又悄悄蠢動了起來;在返台航程中,近鄉情怯的感覺從不曾如此地逼近,直到步入了台北的聚會餐廳;頃刻之間,就像魔術般,一切都回來了!

晚宴上陣陣爽朗的笑聲、不加修飾的語鋒、那直來直往的對話、那喧嚷嬉鬧的歡笑,還流露出當年的年少輕狂,但更多了些幹練與穩重,大家真誠以對,有著不必費心揣測的輕鬆與自在;台上每人述說著學校趣聞與生活點滴,勾起了學校生活的回憶,也串起了日後相互關懷的情誼。

校慶後相同行程的花東之旅,彌補了我未能參加畢業旅行的遺憾;大家都已蛻去當年的青澀,一同漫遊在太魯閣步道上、一起在舞台前隨著音樂跳舞、在漆黑廣場上放天燈、在墾丁海邊飲酒歡唱,使我浸沁在分不清過去與現實的複雜心情中,當年畢業舞會的惆悵與失落感已全然消失;唯一遺憾的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泰伯兄已離我們先去,也提醒著我們,時不我與,歡笑珍重要及時!

懷舊離別的樂音又再揚起;四十年後的聚首,應驗了王菲歌曲「寧願相信我們前世有約」的緣分,我帶著「等到風景都看透,也許你會陪我看細水長流」的靜謐心境,再次出發,深深應許自己,一輩子再也不讓這份珍貴的手足情緣隨風而去了。

B01

1973級的女同學們

1973級只有十三位女同學,舉手投足都是全校男同學的注目焦點,難為啊

A01

NE73阿里山旅遊

大二寒假,同班一行11人,搭小火車遊阿里山,看神木觀日出

A02

NE73導師導生聚會

於洪同導師的東院宿舍前合影,係屬美式建築、前有大草坪

A03

NE73導師導生聚會

於洪同導師家聚餐,已忘掉當天吃甚麼,但對學生而言必是好料

A04

NE73軍訓上課情形

大教室上軍訓課,要穿校服,教官拉起封鎖線,不准再往後坐了

A05

NE73早期梅園景色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當時梅園的龍柏不及人高,與現在景觀完全不同

A06

NE73梅園野宴

已忘了為什麼會穿戴如此整齊,坐在梅樹下吃便當,還配有可樂呢

A07

NE73畢業照

當年大禮堂正在興建,沒人安排大合照,只好自己動手,效果自然較差

A08

NE73畢業校園巡禮

畢業典禮前,大家穿著學士服,繞校園一圈,接受親友的祝福

A09

NE 清華迷你電算機

許濬老師開課,帶領學生研製迷你電算機,所有學生都登上當時的報紙呢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