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湖畔_作者:許明德-財務規劃室主任(NE68)
遠古時代人類逐水草而居,一個部落、一個文化的形成是沿著河流而為。很巧的,清華有一個大湖叫成功湖,清華在台建校之始,校園的發展就是先沿著成功湖畔,再逐漸向外擴展。
成功湖是一個人工湖,日治時代清華校區是一個軍事單位,成功湖是海軍用來做各種試驗之用。為何叫成功湖?沒人知道,也沒人問。反正1964年進清華它就叫成功湖,也沒人特別說明名稱的由來。直到最近才聽到有此一說:二次世界大戰後聯合國成立,總部設於紐約市。總部辦公大樓尚未完工之前,在皇后區( Queens)旁的成功湖(Lake Success)小鎮作為臨時總部。此成功湖鎮人口僅千餘人,但確實有個湖叫成功湖,其實小鎮是以湖名取名。當初清華在討論如何為這個湖取名時,有位教授從紐約來,想起這個湖,因此建議取名「成功湖」,「成功」也是滿吉利的,就此定下這個名稱。
清華校園座落於十八尖山山麓,校區內有數座湖,依山傍水,林蔭夾道,風景優美。遊客來清華一定會到成功湖,因為成功湖鄰近校門口的大草坪。成功湖水面寬廣,岸邊垂楊倒柳,「竹風蘭雨」新竹的風是出名的,無端吹起柳絮飄揚水波漣漣,讓遊客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成功湖設有划船碼頭,原本可供泛舟遊湖,後來基於安全考量不再開放。湖中本有一孤島(名為「湖心島」)與岸邊不相連,後來有位校友捐款建了一座橋名為「克恭橋」,並且在島上蓋了一個草篷式的小亭。亭上掛有「寄梅亭」牌匾,「寄梅」是北京清華前校長周貽春的別號。不過原本的牌匾竟然被雅賊偷了,後來學校複製完全一模一樣的這塊,並且用大釘子牢牢釘住。
有了橋,這下子可方便了遊客,橋上餵魚、亭內小憇、倘佯徘徊,更有情侶雙雙對對細語喃呢。湖岸綠草如茵常有新人來此拍婚紗照,為青春留下回憶。環湖步道的盡頭是書店及餐廳兼具的風雲樓,在書店內坐一坐,喝杯咖啡,品嚐濃郁的書香味,欣賞窗外湖光倒影,偷得浮生半日閒,也是人生的享受。
成功湖不僅是校外情侶駐足之地,也是校內同學修戀愛學分必到的場所。猶記得,有天晚上要找班上一位同學,宿舍、教室、圖書館遍尋不著。有位同學靈機一動,到湖邊喊叫他的名字,果然他就從黑漆漆的樹叢裡冒出來。有許多當時未在成功湖畔談戀愛的同學,畢業後以此引為人生憾事。
成功湖畔不僅遊客和情侶留連忘返,也曾是學生上課的地方。早年1968級核工系學生上核工導論,由台電工程師鄧光新教課。盛夏時分,成功湖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有次同學提議到湖畔戶外上課,鄧老師一口答應,就這樣同學們坐在草地上,倚著樹幹,蟬聲相伴,夏日炎炎正好眠,老師的話則隨著微風飄逝,一節課就這樣混過去了。
早期時候,成功湖曾人工放魚苗養魚,隔幾年就要放水整治,同時用大漁網撈魚。到底是不是實際是要撈魚而假藉名義放水整治,就不得而知了。不過後來不再養魚。近幾年則是養了觀賞用的錦鯉魚,它們都聚集在克恭橋下,隨時等候遊客餵食。
清晨時分,成功湖面晨霧迷濛如詩如畫(圖一)。其實它應該取個富有詩意的名字,只怪當時清華教授都是理工背景,滿腦仔只有公式和方程式,那裡會想到情啊愛啊這類的名字。果不其然,後來學系增加了,也增多了人文色彩,學校另有一個少為人知的湖,但卻有詩樣的名字「相思湖」。只是小小湖面像個害羞的小家碧玉,把自己藏在後山梅園的山腳下,很少人會注意到它的存在。

成功湖的另一特色是鴿子和松鼠。遊客到此除了餵魚,就是餵鴿子和松鼠。這裡的鴿子已經被寵壞了,遊客一來,一大群的鴿子就跟上來,完全不怕人,遊客一開始餵食,更大群的鴿子更蜂湧而至。松鼠倒是比較有戒心。即便如此,有一隻松鼠,竟然被某心狠手辣之人用竹箭射中。幸好沒中要害沒致命,松鼠帶著竹箭到處跑。後來被遊客發現了,拍照上網,連電視媒體都報導。這下事情大了,立刻引起全民公憤。學生誓言人肉搜索缉凶,兇手是沒抓到,但那隻松鼠被校方誘捕入籠,送醫拔掉竹箭,再放回湖畔。
近幾年來,竹蜻蜓綠市集於週末定期在成功湖畔擺攤開市,提供在地小農自產、自銷、自然農法耕作、安全健康的農產品。媽媽帶著小朋友,一面遊湖、一面逛市集,讓孩子學習有機農耕對身體健康的重要,寓教育於娛樂,是個親子活動的聚會,非常熱鬧。
清華建校之始,設立原子科學研究所,研究生宿舍平齋和學生餐廳,都蓋在成功湖畔。後來招收大學部學生,第一棟學生宿舍華齋就蓋在平齋旁邊。後來湖邊蓋不下了,學生宿舍才往後山發展。學生活動中心亦如是,那時成功湖畔有一排簡陋的竹屋,以前應該是宿舍吧,改成學生活動中心。有一房間放著電視,只是黑白的,記得最受歡迎的節目是「勇士們」,描述美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英勇事績。竹屋旁是個籃球場,學生們就在那裡學土風舞(圖二),由圖片可看出男女生大多是白衣黑褲/裙,圍成一個大圓圈。與現在的街舞、熱舞相較,真是土極了。竹屋的盡頭,一邊是醫務室,另一邊是餐飲部(圖三),除了餐點還供給咖啡。這裡的餐飲比學生餐廳貴很多,大多是教授們來這裡用餐。清華有導師制,一位導師帶數位學生。有次導師請我們在此用餐,餐後端上咖啡。不像現在喝咖啡已成全民風潮,在60年代它是洋味十足的飲料,學生根本喝不起。雖然不是很好喝,大家還是喝的一滴不剩。後來因為改建大禮堂,這學生活動中心全部被拆掉了。

圖三 早期的學生活動中心
成功湖畔有一古蹟級的三腳鐘(圖四),它是三片白色的三角形柱狀物,結構線條簡單,卻是歷史悠久。它是1971年清華六十周年校慶時,1921級校友捐贈,至今四十多年。到了1981年清華七十周年校慶,1944級柴之棣校友捐了時鐘裝置於其上,故名三腳鐘。它的重要性在於它附近的建築物如化學館、舊行政大樓以及學習資源中心,無論東西向或南北向,它們的建築軸線都交會於三腳鐘,呈現整體的和諧美感。連大草坪的南北軸線也是對準三腳鐘。早期清華學生全部住校,每天清晨要到大草坪做晨操。這對現在學生是天方夜譚,對早期學生卻是大家共同的回憶。大草坪有一升旗台,是1963級原子科學研究所校友捐贈。除此之外原本空無一物,約三十年前,毛高文校長任內沿著草坪旁種了兩排的木棉樹,現在雖然都長大了,卻可能是土壤不適合,枝葉稀稀疏疏,幾近光禿禿,也因此少了成排樹木的氣勢。種木棉樹的原由,有此一說:1975年校園民歌興起,延續了十幾年,而「木棉道」一歌被唱紅了。毛校長本來就喜歡唱歌,他曾幾次在公開場合唱過這首歌,因此有了學校為何選擇種木棉樹的聯想。

成功湖是清華重要的一部分。它伴隨清華成長,見證了清華的發展。成功湖和湖畔的故事,將永遠流傳在清華人的心中。